4月份,银行业延续严监管态势,超过100家银行遭监管处罚。
券商中国记者据金融监管总局、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监管部门官网梳理,今年4月各部门对全国121家银行及分支机构、有关责任人开出381张罚单,合计罚没金额约7776万元。
若从年内来看,今年4月受罚机构数量有所增加,但被罚金额环比明显减少。而今年一季度共有283家银行及分支机构、责任人领到罚单1496张,均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,合计罚没金额4.97亿元,与去年同期的5.02亿元基本持平。截至4月30日,各监管部门对银行及个人开出各类罚单达1877张,合计罚没金额约5.75亿元。
农商行罚单数量占比近三成
近日,券商中国记者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梳理,金融监管部门在今年4月共对121家银行开出罚单,包括机构和个人罚单数量在内共计381张。总体上,农商行罚单数量仍维持最多,合计被罚约2582万元;国有大行、股份行分别被罚约1711万元、1019万元。
今年4月,机构罚单数量达164张,环比增长17%,合计被罚7386.54万元,环比3月下降约993万元,降幅约12%。
若从今年一季度数据来看,农村金融机构的领罚次数仍显著较高于其他机构。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,今年一季度金融监管部门对农商行及农信社分别开出罚单156张和25张,村镇银行达72张。此外,罚单数量较多的还有国有大行、股份行,分别162张和81张。
从被罚金额上看,今年一季度被处罚的283家银行总计罚没金额达4.97亿元,被罚银行数量与2024年一季度相比减少约26%,罚单总数同比下降约20%,被罚金额同比基本持平,反映出银行展业更趋规范,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处罚力度更趋严格。
具体来看,若包含个人罚单数量,一季度领罚频次最高的银行类型是农商行,合计达469张,占总罚单数量比例达31%;其次是国有大行,数量达400张,占比约27%。综合来看,包括农商行、农信社、村镇银行、城商行和民营银行在内,中小银行罚单数量占比已超过总罚单数量的一半。
若从遭到处罚金额来看,最多的是国有大行,一季度合计被罚约1.38亿元;其次是农商行,合计被罚约1.29亿元;而股份行也被罚金额超过亿元,达1.23亿元。此外,城商行和村镇银行今年一季度累计被罚金额均超过3000万元。
从被处罚的分支机构分布地域来看,今年一季度广东、山西、江苏、山东和上海等地的被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排在前列,罚单数量均超过100张。而位于北京地区的银行合计被罚金额最多,罚没金额超过1亿元;上海地区的34家银行及分支机构、有关责任人合计被罚金额约为7045万元;而广东地区53家银行及分支机构、有关责任人合计被开出5170万元。这些被罚金额偏高的地区,遭处罚的银行类型多为国有大行和股份行。
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,近日,金融监管总局公布2025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。其中包括制定《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管理办法》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办法》等9部规章,修订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》等11部规章。其中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处罚办法》也将得到修订,意味着金融监管更趋规范,有利于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。
大中型银行再现千万级罚单
今年以来,合计被罚最多的机构类型仍是国有大行。其中不乏多家银行出现千万元级别的大额罚单。
据今年1月,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罚单显示,上述银行因违反银行账户管理规定,未按规定报送大额或可疑交易报告,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,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或开设匿名、假名账户等多项事由被罚。其中农行被罚没5160.5万元,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分别被罚没1879万元和1804万元,恒丰银行被罚没1060.68万元。
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,截至4月30日,2025年以来开出的1877张罚单中。银行的违规行为涉及了金融行业的多个方面。包括账户管理、反洗钱、风险控制、信息披露、贷款业务管理等。其中,最为普遍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贷款违规、反洗钱问题、内部控制不足、违规掩盖不良贷款和未依法履职尽责等。
例如,以信贷业务违规案由来看,最高频的违规行为是贷款三查未尽职,同时,违规办理、发放贷款,信贷资产分类不准确、违规处置或掩盖不良资产现象也时有发生;以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案由来看,违反审慎经营规则、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、违规收费及质价不符、违反国库管理规定、股权股东管理不到位等行为也较为频繁。
多位研究人士此前表示,2025年金融监管依然坚持“长牙带刺”,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只增不减。总体而言,监管部门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处罚,有助于银行树立审慎经营理念,依法合规发展业务,更有效地防控信用风险。
有受访分析人士指出,近年来银行业罚单不断,是监管趋严的必然结果,并不意味着银行业合规经营的倒退。在严监管之下,潜在问题与风险更容易被暴露出来,倒逼银行对合规经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。
责任编辑:秦艺《66购彩APP》